近日配资平台网站,普华永道发布《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广东约1500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两年吸引了超千亿的公开投资。从产业赛道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大赛道企业占比八成。
随着政策持续加码,广州“小巨人”企业去年实现翻番增长,而从研发能力看,广州“小巨人”企业的专利仍集中在少部分高研发企业中,头部企业引领广州“小巨人”研发实力,超半数“小巨人”企业研发能力有提升空间。
广东“小巨人”企业长什么样?
战略性新兴产业受资金青睐
什么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事实上,早在2000年,“专精特新”就第一次写入了国家五年规划。2019年,工信部正式公布首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随之全面铺开。2023年下半年,普华永道联合多家机构,在广东和长三角地区跨城调研数十家“小巨人”企业,解读广东“小巨人”成长经验和成长路径。
工信部公示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广东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约1.8万家,民营企业占比约95%;其中八成位于深广莞佛四个GDP万亿级城市,深圳有752家、占比过半,广州、东莞、佛山分别为249家、172家和86家。
报告指出,广东“小巨人”企业平均专利拥有量139项,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以上。研发能力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让这些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跑出“加速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四个赛道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八成,战略性产业集群也因此成为广东“制造业当家”的基石。
兼具研发实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小巨人”企业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报告指出,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赛道的“小巨人”企业最受资本青睐。根据投中数据(CV Source)公开融资事件梳理,2022年到2023年这两年,广东“小巨人”企业公开的融资和募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
普华永道咨询服务(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斌分析,新生代的科技型企业偏向于寻找政府引导基金和国有科创基金、链主投资等融资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小巨人”企业曾获得过政府引导性基金和国有基金投资的占比不到10%,特别是广州、佛山和东莞的“小巨人”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资本的关注度不够。
广州“小巨人”画像
黄埔成广州“小巨人”集聚高地
根据报告,随着广州政策的不断加码释放,截至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广州共有249家“小巨人”企业,实现了2022到2023年企业增长数量翻番。在广州的“小巨人”企业中,黄埔区数量为123家,占据广州市数量的一半左右,成为广州“小巨人”企业的集聚高地。
而从产业赛道上看,广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产业赛道分布最多的是电子信息制造和智能装备两大产业,占比分别为28.11%和21.29%,可谓撑起广州“小巨人”的半边天。第二梯队产业赛道则包括新材料、生物科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产业。报告据此得出结论,“小巨人”在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也让广州产业生态更加丰富多元,成为支持广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生力量。
而从研发能力看,报告指出,广州专精特新“小巨人”平均专利拥有量为140项,高于全国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多达167家“小巨人”专利数量尚低于全国平均线(115项)。这说明广州“小巨人”企业的专利持有主要集中在少部分高研发企业中,虽然从一个侧面看出广州的头部企业引领“小巨人”研发实力,但从另一个侧面也看出,超过半数的“小巨人”企业研发能力仍有提高空间。
建议
通过产业投资实现“以投代招”
“小巨人”企业需要的资本、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与传统制造企业截然不同,在新型工业化时代下,广东各级政府该如何加快对这类企业群体的培育,把“小巨人”养成“独角兽”?
报告指出,广东要精准施策,支持“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为“小巨人”打造更多展现实力的“舞台”,让它们被市场和资本“看见”。“广东要加快将‘小巨人’列入上市预备队,提高要素供给的针对性。”王斌指出,近年来,以深创投、粤科金融、广汽资本等为代表的国有资本、链主企业资本加大对“小巨人”企业的投资布局,广东可借鉴长三角经验,设立专精特新专项母基金,以“投资+孵化”模式培育本地企业,对接产业链资源帮助广东“小巨人”做大市场,实现快速成长;同时,发挥政府引导和国资资源优势“以投代招”,通过投资把外地“小巨人”企业引进到广东落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申卉配资平台网站